首页|门徒平台注册|登陆测速
首页|门徒平台注册|登陆测速
公司地址:广东省门徒注册阀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销售热线:15823653200
联 系 人:李艳芳
娱乐网址:www.aszfn.com
集团邮箱:595588519@qq.com
首页@百威注册@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30 21:28    文字:【】【】【
摘要:首页@百威注册@首页 2022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推动能源系统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发展的重要一年。1-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首页@百威注册@首页2022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推动能源系统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发展的重要一年。1-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火电、核电投资分别增长71.8%、1.9%,水电、风电投资分别下降25.4%、31.4%。

  上半年,发电设备行业继续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突破。1-3月份,全国发电设备产量2996.2万千瓦,同比增长11.2%;1-6月份,全国发电设备产量6210.4万千瓦,同比增长0.6%。发电设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效能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压力增大,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回落。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未来趋势向好。

  1.产业规模和结构:发电设备产量继续保持高位,水电设备占比下降,火电、风电、核电设备占比呈不同程度增长。

  根据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产量6210.4万千瓦(按发电机计),同比增长0.6%。其中:

  (注:本报告发电设备产量指水电、火电、风电、核电设备机组的总和,不包含光伏设备,以下同)

  上半年,百万千瓦级白鹤滩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高峰已过,水电设备产量暂时回归低位,占发电设备总产量的比重(以下简称“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1.3个百分点;随着煤电“三改联动”政策的实施以及支撑性、调节性火电项目的建设加速,火电设备占比增加8.1个百分点;新能源风电设备产量继续在高位基础上稳步增长,占比增加1.4个百分点;随着近几年核电项目审批回归常态,核电设备产量迎来复苏拐点,占比增加1.8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水电机组产量410.7万千瓦,同比下降62.7%。其中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产量336.3万千瓦,占水电机组的81.9%;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机组产量74.4万千瓦,占水电机组的18.1%。受电网调节需求影响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加快推进,国内企业上半年完工了8套30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文登3#4#、丰宁二期4#6#、梅州4#、永泰3#4#、阜康1#)。抽水蓄能机组产量占水电机组总产量的比重显著提升,从去年同期的22.2%上升至当前的58.4%。

  上半年,全国火电发电机产量3324.2万千瓦,同比增长18.5%。其中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发电机完成2252.9万千瓦,占火电机组的67.8%;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火电发电机完成1071.3万千瓦,占火电机组的32.2%。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机组中,应用于钢铁行业的余热发电机产量同比增长25.7%;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等方面影响,生物质发电机产量同比增长15.5%。

  上半年,火电汽轮机产量2415.5万千瓦,同比增长12.8%(含燃机227.5万千瓦,同比增长3.6%),其中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机1318.5万千瓦;电站锅炉产量3111.5万千瓦,同比增长15.8%,其中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2116万千瓦。

  上半年,虽然面临疫情反弹、供应链价格扰动等不利因素的挑战,风电机组产量规模依然可观,完成23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4%,其中单机容量2-6MW(不含6MW)机组约占风电机组产量的85%。其中陆上风电机组主力机型为3.0-4.9MW,5.0MW及以上机组产量稳步提升;海上风电机组主力机型为5.0-6.9MW,6.0MW及以上机组产量呈上升趋势。

  上半年,我国核电产业保持安全有序发展。国内企业完工了核电发电机1台、核电汽轮机2台、反应堆压力容器1台、蒸汽发生器10台、主泵5台、主管道8套、控制棒驱动机构1套、电气贯穿件2套、堆芯补水箱2台、重型支撑1台、安注箱2台等主设备。主要供应机组为CAP1400示范工程1#2#、漳州1#2#、宁德6#、防城港4#等。

  上半年,全国出口发电机组362.4万千瓦,同比增长0.7%,占发电设备产量的5.8%,占比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出口地区为东南亚、中亚和东欧。其中出口水电机组39.3万千瓦,同比下降54.2%;火电机组299.5万千瓦,同比增长34.0%;风电机组23.6万千瓦,同比下降53.4%。

  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国际政治局势动荡,我国发电设备出口市场低迷,出口成本明显提高,风险加大。上半年国内企业新接发电机组出口订单容量238.2万千瓦,同比下降35.5%。

  上半年,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全球通胀加剧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发电设备行业经济运行压力增大,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回落。但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和风光大基地等工程建设的实施,发电设备行业未来趋势整体向好。

  纳入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范围的国内49家重点发电设备主机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98.3亿元,同比下降10.2%。其中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能源板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93.7亿元,同比下降6.2%。发电设备主机企业出货值完成50.5亿元,同比增长2.6%。

  上半年,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能源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36.5亿元,同比下降6.7%;实现利润总额18.9亿元,同比下降30.7%。

  上半年,受疫情、宏观环境、原材料价格波动、资金等因素影响,水电设备企业项目执行难度大,生产经营压力增加。头部企业凭借制造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承接了绝大部分水电设备订单,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常规水电项目完工带来的订单缺口,经营情况较稳定。多数中小型水电设备制造企业订单不足,经营负担较重,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水电投资354亿元,同比下降25.4%。国内招标的水电机组多为常规水电机组,容量约100万千瓦。随着抽水蓄能项目建设高峰的来临,抽水蓄能设备招标也将迎来新一轮高峰,预计2022年核准规模将超过5000万千瓦。

  火电设备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近几年新核准机组主要为清洁高效大容量机组,头部企业技术优势明显,获得大部分新增订单。上半年,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总体经营形势稳中向好,营收、利润实现双增长。疫情停工停产和原材料物流成本上升、复工复产成本等因素对上海电气利润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多数中小火电设备企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或者亏损,部分面临破产重组。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火电投资347亿元,同比增长71.8%。国内招标火电设备机组容量约1750万千瓦,气电设备机组容量约1600万千瓦。火电建设行业投资复苏,有利于低碳环保火电设备企业运营企稳回升。

  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产品成本同比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致风机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多数风电设备企业上半年经营业绩呈下降态势。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或预告,金风科技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09%;净利润同比下降5.92%。明阳智能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12.25-142.94%。上海电气风电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7.75%;净利润同比下降59.96%。天顺风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7.99%;净利润同比下降68.20%。日月股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01%;净利润同比下降78.18%。其他多家风机塔筒、铸锻件、齿轮箱等企业业绩表现也是如此。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风电投资567亿元,同比下降31.4%。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国内风电整机商中标规模4510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项目37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720万千瓦。明阳、远景、金风科技市场占有率超过55%。海上风电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受益,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近几年新接订单增加,企业产能得到释放,经营压力有所缓解。哈尔滨、东方、上海电气等涉核企业经营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阀门、密封件等企业业绩有一定增长。江苏神通阀门营收同比增长0.45%,净利润同比下降16.12%。中密控股、纽威股份、应流股份等企业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上升。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核电投资230亿元,同比增长1.9%。主设备招标主要集中在漳州二期、惠州3#4#、三门5#6#、西陬山、金七门等项目。我国核电安全有序发展迎来“窗口期”,核电行业整体景气度向好,有助于核电设备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上半年,发电设备行业继续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水平,加快电力装备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哈尔滨电气集团建设的世界唯一达到超超临界参数的安全阀试验平台顺利通过现场试验见证;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采用四支路技术的荒沟抽水蓄能机组全部顺利投运;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145MW高效超临界汽轮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盛隆产业升级项目8号机组一次启机成功;研发的发夹式换热器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助力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试运行;参与研发了国内首台HE187-7.XMW风力发电机组,为国内最大单机容量陆上风力发电机组。

  东方电气集团打造了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是目前我国已下线的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氢能产业化方面持续推动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近20个省市的氢能布局。

  上海电气提供主机设备解决方案的当前世界范围内综合参数最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顺利实现运行;参与研发的全球首台H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顺利吊装;聚焦规模化低成本制氢装备和“绿氢+碳捕集”合成甲醇及加氢合成氨等规模化用氢装备领域,助力快速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氧化碳捕集绿色化工”的规模化低成本氢能产业发展闭环。

  一重集团首套风电叶片验收成功,标志着一重集团具备了从叶片成型到后处理整体生产制造的能力。国机重装二重装备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国产化飞轮储能不间断电源车研制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套新型1000MW核电高压外缸铸件热处理工序,实现重大技术装备极限制造新突破。

  金风科技参与牵头编制的《NB/T10909-2021:微观选址中风能资源分析及发电量计算方法》标准规范了陆上风电场微观选址过程中,风电机组点位处风特性参数分析方法和风电场年上网电量计算方法,填补了国内风电场在前期设计阶段中风资源评估技术规范的空白。明阳智能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首台160米超高钢混塔架在安徽灵璧灵北风电项目成功吊装;针对国内台风海域(广东、福建等海域)定制化设计研发的MySE12MW半直驱海上机组下线,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海上机组。运达股份自主研发的10MW级110米海上叶片YD110,一次性顺利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这是当前国内最长碳纤维海上叶片。太重集团在风资源开发、设备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致力于打造1.5-8MW陆上风机和5-14MW海上风机全系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形成资源开发、设计制造、服务运营、海陆一体的商业模式。

  1.原材料价格高,设备制造企业盈利承压。目前在保供稳价等政策影响下,发电设备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上半年大宗原材料有所回落,但价格整体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以某厂30Q130取向硅钢产品为例,2022年上半年产品均价较2021年均价增长约18%,与“十三五”时期均价相比增长约29%。相比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却没有水涨船高,水、火、核电设备产品价格没有明显波动,风电设备招标价格又屡创新低,导致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毛利率不断下降,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压力。长期来看,持续高位运行的原材料价格将不断打击行业景气度和设备企业的盈利能力。2.应付账款拖欠制约行业良性发展。在发电设备制造领域,零部件企业面对主机企业、主机企业面对业主单位在合同条款、付款账期等方面没有话语权,一直存在拖欠应收账款的情况,且近年来给付的资金质量越来越不好,从半年的银行承兑再到无法流通的一年期的商业承兑。同时,在上游原材料采购方面,设备制造企业不仅要面对价格的上涨,而且被要求必须付款提货、甚至是预付款,并且只收半年内的银行承兑和现款,导致设备制造企业资金周转紧张,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3.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亟待突破。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先进电力装备技术自主化发展的最大短板。受制于国内技术能力和工艺制造水平,一些技术含量高、工艺难度大的关键设备或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仍未完全掌握。如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风电叶片原材料、主轴轴承、齿轮箱轴承、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机组、核电关键仪表、阀门、控制保护系统、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核心处理芯片、电源芯片、存储芯片等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需加快实现国产化研制和应用。另外,部分已经国产化的设备难以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4.煤电“三改联动”向“深水区”迈进,资金不足制约整体进度。“十四五”前两年“三改联动”合计改造规模有望达到总体改造目标的75%以上,但后续继续推进节能改造和供热改造的空间将不断缩小,实施深度灵活性改造的技术难度也更大,未来持续推进“三改联动”工作面临艰巨挑战。当前,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煤电改造规模和实施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调峰市场普遍存在辅助服务补偿力度小、补偿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煤电企业缺乏可靠的改造成本疏导途径。

  “黑天鹅”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多,建议从国家、企业、个体等多个层面大力推动和完善国内电力市场应急机制建设,提升危机反应与应对能力,有效防范产业链风险。

  建议建立政府与企业间长效、常态化沟通机制,规范市场主体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把应付账款拖欠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政策、信贷、补贴等方面予以考量;

  加强核心部件攻关与创新,建议政府部门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检验、研究能力,对于尚未实现自主化的设备或零部件,在专项攻关基础上,加强企业间的配合,加强央企与高校院所、国企民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已实现自主化设备的国产化应用,并采取措施保护已实现自主化的核心技术。

  加速培养研发关键领域的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研发部门吸引、留住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技术研究团队,集中开展技术研究攻关。

  建议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深度调峰市场补偿机制,将各地新能源规模总量与煤电灵活性提升规模挂钩,激发传统电力企业动力;

  结合当地电力供需形势、电源结构、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供热负荷等因素科学预测本地区调峰需求,将煤电灵活性提升规模纳入区域

  研究制定煤耗和调峰能力挂钩的煤机容量电价政策,释放更明确的鼓励信号、提高项目收益的确定性预期。

  一是国家经济政策和政府产业规划提升行业增长预期。随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发布,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能源“十四五”规划的陆续出台和落地实施,从宏观层面和市场层面为发电设备行业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得到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二是电力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拉动钢铁、建材等高载能行业较快回升,疫情也在上半年得到了明显缓解,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升级,电源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电能替代等带动电气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近年国内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造成的局部地区电力需求缺口,均对电力市场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三是非化石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带动行业景气度提升。今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4.7%,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8.2%,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明显。随着非化石能源产业比重的不断扩大,产业供应链的不断完备,其对行业运行影响愈发显著,中央与地方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新能源电量并网消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非化石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下半年非化石能源产业将对全行业平稳运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下半年行业实现平稳运行压力依然存在。国际能源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仍面临不确定性;国内市场总需求疲软、市场预期不稳,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较弱;电网调节能力不足,短期制约风、光的快速发展;发电设备产品价格下降、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挤压设备制造企业盈利空间;国际商贸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大幅上升,全球供应链局势仍然趋紧;产业链存在堵点、断点、痛点,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创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不高,基础研发和工程需求存在脱节情况等多重因素对发电设备行业实现稳定增长带来挑战。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十四五”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要求。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实施小水电清理整改,推进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5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规模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进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同时,有序淘汰一批煤电落后产能,“十四五”期间预计退役3000万千瓦,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超过2亿千瓦。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在“三北”地区优化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步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积极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积极推进地热能供热制冷,在具备高温地热资源条件的地区有序开展地热能发电示范。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洋能,推动海洋能发电在近海岛屿供电、深远海开发、海上能源补给等领域应用。

  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开发,同时要求优化电网侧储能布局,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发展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推动气电、太阳能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融合发展、联合运行。

  国际能源转型方面,随着全世界电气化程度提升,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全球电力系统脱碳进程加速,发电量增长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BP世界能源展望2022》提出:到2050年,加速转型和净零情景下,全球最终电力需求增长超过80%,绝大多数电力消费增长都来自新兴经济体,其中以亚洲和非洲为首;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近40%,太阳能发电约占30%,其他低碳发电来源(核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约占发电量的25%左右。随着世界向低碳能源系统的过渡,氢气的使用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加速转型情景下增长4倍,净零情景下增长7倍。

  海水抽蓄、变速抽蓄有待进一步研究,常规水电重点突破高水头、大容量。在抽水蓄能电站规模日益庞大的需求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更需提升。海水抽水蓄能、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藏东南常规水电开发需求,需要重点突破1000米级水头大容量水斗式和600米级水头大容量混流式机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型式及主要部件的制造。另外,对具备条件的水电工程实施增容改造、提质增效,增强水电的电网调节能力。

  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与第四代核能系统引领核能领域发展。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SMR)技术将成为核能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满足更广泛用户和应用灵活的发电需求,为发展中国家或偏远地区和离网地区提供小型电力的热电联产,为混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了可行性。同时,第四代核能系统在国际论坛中提出了六类最有前景的核系统,其中两类为气体(氦)冷却反应堆,另两类是液态金属(钠、铅合金)冷却堆,还有一类超临界水冷堆,最后一类是熔盐冷却堆。目前国内正在研制的有钠冷快堆(SFR)、超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铅冷快堆。核电领域将持续技术创新与突破,强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拓展核能非电应用及多能互补。

  煤电向低碳技术领域和高效减碳新兴技术方向倾斜。“十四五”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考虑到新能源发电有效容量低,仍需建设一定规模的燃煤发电机组托底保供。未来燃煤发电机组将以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及燃料电池发电(IGFC)系统集成优化技术、超临界CO2(S-CO2)发电技术等为目标进行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升级换代及创新研究。同时,对在役煤电机组能耗高于300克/千瓦时的将加快实施节能改造,对于无法改造的机组将逐步淘汰关停并视情况转为应急备用电源。

  风电需强化全产业链共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研究。风能利用是推动我国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十四五”期间,装备制造将朝“大功率、高塔架、大叶片”方向发展。市场布局将向“深远海、大漠、高原”区域延伸。运维管理以“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群化”为强化方向。风电综合利用以“就近消纳、多能互补、融合创新”为主要方式。未来,将重点围绕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核心部件关键共性技术、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成套关键技术、风电设计类软件研发、风电场智能化和试验平台建设、废弃风电设备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再利用技术、风电领域新材料技术突破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和多元融合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推动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融合和良性互动,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我国的能源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注:本报告全社会用电量、电力投资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官网。其他数据来源于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及调研结果,以及相关企业、网站公开资料。

标签:
相关推荐
  • 首页/新城平台/首页
  • 首页@百威注册@首页
  • 信游娱乐-挂机
  • 首页-万和城娱乐注册「首页
  • 首页~洪运娱乐~主页
  • 主页〞天游娱乐〝主页
  • 香格里拉娱乐注册-注册
  • 欧陆娱乐-首选网站
  • 恒悦注册-首页
  • 荣耀娱乐注册-首选首页